清楚的记得熊顿和她那帮损友们大喊滚蛋吧雾霾、加班,滚蛋吧,肿瘤。内心跟着喊出的是滚蛋吧,平庸。读起来很是充满戾气,也就没有放在标题的位置。
心里就生长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让我们平庸?我想会依旧平庸很长的时间,这个问题会陪伴很长的过程。
有一种感觉很类似,就好比巴比伦通天塔的神话,上帝为了分流而有了不同的语言。本科第三年,考研是一次分流,工作第三年,结婚是一次分流。而现在恰好进入工作的第三年,一起走路的人,都在结婚或准备结婚,很清晰的看到了一棵笔直的树干上倾斜出了一个枝桠。总是有少数人走的更远,于是一阵心悸。
我们总是觉得别人传送的这句话很有道理,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是啊,在什么年纪做什么事,而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结婚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中说二十多岁的时候读萧伯纳《巴巴拉少校》里面一个老人问儿子有什么兴趣,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登时痛下决心,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每每想起了就觉得心惊,很容易就盲从盲信了别人都认从的话语。知乎上有一个回答说一次他们一个班去参观,拿着同样的票,经历了同样的时间,出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还有好多景点都没看到,好多事情都没经历。触动很大,发现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单一的参考标准。
总是看到有些人说人生的路很长,可紧要处就那么几步,走错了就影响一生;有人说第三年工作跳槽会直接影响未来10年的生活。我只记得彭明辉的这句话印象深刻: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
很多人就拿出这句万能的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很早就发现,很多人一开始明明很想做的事情,可能当时由于时间和财力,精力的问题而搁置,等有机会去做了,有顾虑着未来,比如婚姻,如果房子。归根到底,还是你想过怎么的生活。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是通往上层社会,很多人后来也知道了,可是他们停下来了,停在必须这个年龄要结婚上,停在了寄希望与孩子身上,停在了纠结去彷徨不是行动,停在了…发现,很多人都向往的生活,在能过的时候,却没有去过,不知道为什么,或许盲目的听进去了该什么年纪就做什么事;获取潜意识中带着世俗的压力有意无意的,其实是有意的,做出了同社会大众的选择;或许……理想的生活那么美好,现在推倒发现似乎跟很少有人真正去过有关,他们没有去经历过,一直停留在幻想中,一代人又一代人,美好被放大。
尽管这个世界有多不美好,确实有时候很操蛋,很不公平,我还是想说:世界,您好!
我还是想要永远保持好奇,去见见世界的面。
您好,这是一条评论。
要删除评论,请先登录,然后再查看这篇文章的评论。登录后您可以看到编辑或者删除评论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