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晓说”,到“晓松奇谈”,再到“矮大紧指北”;从大四,到工作两年,再到工作五年。从在北京没有窗户的隔断到带阳台和卫生间的卧室。
每个周六不听听高老师的声音,似乎都觉得生活缺少了点什么。而“矮大紧指北”的出现,似乎每天都有意无意的听到高老师的声音。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夜幕下,骑着自行车,周围车水马龙,耳机里习惯性的想起高老师的指北,差不多听完的时候也就到家了,那种幸福,简直是一天的发光时刻。
当然排行榜板块也很好,文青手册也是很喜欢,最喜欢的还是每周五的闲情偶寄。在这里不再是一个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不再是一个指点迷津的导师。像自个家里一个长辈,更多的时候像一个朋友。时不时的跟你说说他的一些想法,做的一些事情,最新上映的电影,喜欢的导演、歌手、作家,没有带一点炫耀,又很有见解,让你由衷的佩服,同时又满怀感激生命中遇到这样一个人。其实就是朋友,关系越来越近的朋友。
在这段行走的时空里边,有意无意的听到的一些话,让生命通透了起来。当我听到这些的时候:“每个人的路都是独木桥,大地辽阔是每个人的独木桥拼起来的”,“我很清楚,我就是把所有的能量密度用在一个点上,也不定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生命其实可以放下亲情的包袱”……像是一个习武之人突然受到了高人的点化。
是通透,也是共鸣。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好几年见父母一次,以至于工作后每次春节回家都很纠结到底到底去找爷爷奶奶还是父母,后来就不过春节了,现在才知道不是我想这样,是不得不这样;大四那年没有出路,朋友都去考研了,自己清楚的知道就算自己用尽四年全部精力也考不了理想的大学,就放弃,很清楚那种不是去努力做了就可能成功的无力感;很小的时候只以文学为伴,不知道电影和音乐,更没有眼界知道辽阔的世界,只想过去山的那边,从来不知道远方和更远方,以及诗和远方,现在了才不切实际的想着能去更多的国家走走看看,一直无法真切的理解全部人都在努力工作拼命买房。到底是按照父母的希望生活,还是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些原来一直都是永恒的话题。
回顾自己生命轨迹,似乎在这里找到了理论依据。
清楚的知道想要走到超越现有认知的地方,需要赶路的毛驴,需要遮风的斗笠,需要照路的火把,我以为“矮大紧指北”就是。